每逢周末,市場關注的熱點都在政策上,但有時也有一些行業(yè)現(xiàn)象會成為大家的話題。比如上周末,基金清盤就吸引了一些媒體的關注。 根據一家媒體的報道。隨著近日陸續(xù)有國聯(lián)安中債信用債指數增強型發(fā)起式證券投資基金和華安中證高分紅指數基金宣布將進行清算。年內合計有27只基金進入清算程序,共有近15家基金公司涉足其中。 在所有“清盤”的基金品種中,債券類基金占比達到4成以上,短期理財基金成為清盤最熱門品種,打新基金也有參與,上述基金品種的出現(xiàn),顯示了近年基金銷售風氣轉換較快。 另外,各家基金公司的清盤力度不同。根據該媒體統(tǒng)計,長盛基金清盤決心較大,目前有4只基金清盤;大摩華鑫貨幣是清盤基金中最“年長”的,建信鑫裕則是最“年輕”的被清算基金,存活期未到4個月。 不足1年時間,近30家基金清盤。這個數據顯示:公募基金“清盤”已經實質性地成為一種行業(yè)現(xiàn)象。而這種現(xiàn)象,也反映出了行業(yè)存在的一些有待完善的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。 讓市場的歸市場 首先,基金“可以”清盤對這個行業(yè)內的從業(yè)機構而言是一種進步。它的出現(xiàn)至少反映出了公募基金業(yè)的市場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。 正因為有了相當的市場化程度,所以,公募機構可以從純商業(yè)的角度來考量一個基金的持續(xù)運作問題。對于一些沒有市場、規(guī)模較小、運作成本較高的基金品種,適時的提出終止運作,也就是“清盤”。 另外,這也反映我們市場內的基金發(fā)行真正走入了“備案制”的階段。基金不再是一個稀有產品,發(fā)行基金不再是成本高昂、費時費力的事。所以,公募基金公司可以比較輕松地做出清盤基金的決策。 讓市場的事歸市場,這是一種進步。 “清盤”不應輕易 但同時,我們也要指出,基金“清盤”對于其持有人而言,是一個不理想的結果。 至少從投資決策角度,持有人是“意外”且“被迫”地要接受一個狀況,并且由此可能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考驗。比如,清盤信息如何傳達給持有人,能夠充分完全的傳達么?持有人利益在清算過程中有損失么?投資人在再投資過程中會面臨機會損失么? 公募基金是個大眾產品,它面對的是普羅大眾,尤其是很多沒有良好投資判斷能力、方便投資渠道的普通百姓。因此,公募基金類產品,通常不能有過高的復雜度,應有良好的持續(xù)運營能力,買入、持有和推出的成本不能過高,投資門檻必須盡量低等情況。 正因為面對這樣的群體,受托機構的操作應該足夠慎重。發(fā)行成立后短期內進行終止,顯然不屬于慎重的決策。而這個決定,如果僅僅是規(guī)模上的問題,那么即行清算,更不能算是個理想的操作。 說到底,“清盤”基金,尤其是因為規(guī)模問題而清盤基金,這是一個更多考慮運行機構利益的選擇。 化解之道在慎重發(fā)行 那么有什么化解之道呢?第一、基金公司應該慎重抉擇基金品種的發(fā)行,盡量避免發(fā)行基金“海量化”、“批量化”的手法,也應避免“基金先發(fā),大不了清算”的隨意思維。 基金“清盤”說到底還是基金公司在發(fā)起成立基金時存在誤判(盡管大多數誤判都是無意的),把冷門品種當熱銷品種推了出來,導致了持有人“吃藥”。因此,提高市場預判水平、提升基金的“生存率”是基金公司應該下的工夫。 其次,再清算過程中,要做好投資者的溝通工作,甚至有所補償。 從目前來看,目前基金“清盤”過程中,主要援引的條款多數是合同中“基金存續(xù)期內的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和資產規(guī)!钡南嚓P約定。即“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,基金管理人應當在定期報告中予以披露,連續(xù)60個工作日出現(xiàn)前述情形,基金管理人應當終止本基金合同,并對本基金進行變現(xiàn)及清算程序,而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。” 這個約定給予基金清盤較為便捷的操作程序,但是也令清盤過程中的溝通和服務水平拉的較大,這一點值得行業(yè)予以警醒。THE_END 新浪聲明: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,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 |
|Archiver|手機版|小黑屋|臨汾金融網
( 晉ICP備15007433號 )
Powered by Discuz! X3.2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